全国爱耳日即将到来 | 科学爱耳护耳,关爱您的耳朵
每一个寻常的日子,对你的耳朵而言,可能都是一场不寻常的挑战。工作生活中的长时间通话对听力可能有不可避免的损失,日常的焦虑、压力也会给耳朵带来负担。累了一天,终于可以休息了,但是你的耳朵还没休息。
2023年3月3日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11个“世界听力日”。《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听力受损人群在2050年将可能达到25亿,也就意味着四分之一的人出现听力问题;全球大约有7亿-14亿人受到耳鸣问题的困扰。除了压力和焦虑外,嘈杂的环境、短暂的高分贝噪音都是耳鸣出现的影响因素。
第24次全国爱耳日活动宣传口号:
1. 关爱听力健康,建设健康中国
2.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耳及听力保健服务
3. 将耳及听力保健服务融入初级卫生保健
4. 预防听力障碍,共享美好时代
5. 实施康复救助,实现听力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6. 及早康复,及早聆听
7. 重视听力筛查:从新生儿到老年人
8. 关爱老年人听力健康,科学佩戴助听设备
9. 了解助听设备,助力更好聆听
10. 科学使用电子设备,远离噪声损伤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听力健康的知识,保护好听力,实现主动健康!
快来测一下你的听力。
以下10条听力测试中,看你符合哪一条或哪几条,如果有则表示听力有所下降,需要及时检测并验配助听器。
1.电话中与别人交流比较困难。
2.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困难。
3.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意思。
4.觉得人们说话的声音都偏轻或有些含糊不清。
5.有时候听不清一句话里的某几个字,经常要别人重复。
6.需要将电视音量调大到别人都嫌吵。
7.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谈话的主题,常常会答非所问。
8.参加会议、在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时觉得交流困难。
9.除非距离很近,否则不能听到电话声、门铃声。
10.感到头颅里有声音,如嗡嗡声或铃声(耳鸣)。
如何爱耳护耳?爱护耳朵,从即刻开始!
1. 听力保健
导致听力损失的因素其实是可以预防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听力保健:
1.1掏耳姿势正确
日常生活中尽量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的东西掏耳朵,不频繁挖耳。一周左右一次即可。
1.2谨慎用药,防止药物性耳聋
耳蜗中的毛细胞是我们产生听觉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起到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作用,但这些毛细胞非常娇弱,许多药物会对它们造成伤害,用药需慎之再慎。
1.3减少噪声刺激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明显,一旦出现还会有持续下降的现象。治疗起来难度很大,因此重在预防,或者佩戴噪声防护耳机。
2. 自测听力APP
佩戴助听器的患者需要在检测听力后确定耳朵的度数,就跟配眼镜一样,远程验配这一性能使用只需要简单五步,在APP上完成,是目前较为实用的自主测听小程序。目前爱可声灵犀系列助听器支持足不出户,自主验配,手机APP上就能实现测听和验配功能,如果有任何不舒服,都能随时申请专家远程调试。智能验配、化繁为简,为距离较远、行动不便等人群提供更高效便捷的验配方案。
简单五步完成远程验配
1. 下载爱可声APP。
2. 打开助听器蓝牙链接。
3. 在APP里根据测听栏发出的声音进行自主测听。
4. 进行智能验配,可根据智能验配的方案进行智能调节。
5. 佩戴助听器后,根据用户听力需求反馈,如需进行多次调试,可申请爱可声验配专家协助远程验配。
3.听力筛查
在助听器验配中,听力检测是重要的环节,精准的检测结果更接近于患者真实的听力情况,为助听器选配做铺垫。听力损失需要配助听器来提高听力水平,解决交流问题,如同配眼镜一样,有度数区分。听力损失也有程度划分。(如下图所示)
2021年WHO听力损失等级和相关听力经验
特别提醒:
1. 经常戴耳机者,掌握“60-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2. 戴入耳式耳机的爱好者要遵循“80-9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8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3. 睡前切记摘下耳机。入睡后耳朵处于休眠状态,防止长时间的声音输出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关心你的听力健康,仔细听听耳朵的“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