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你的这些日常行为正在悄悄 “伤耳”
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摧毁我们的听力。今天,小爱就带大家盘点一下这些坏习惯,帮助大家自查,改掉“伤耳”小毛病。
避免耳朵进水
游泳、洗澡、洗脸,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活动,却可能成为耳朵的 “水患” 源头。潮湿的耳道环境很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耳部进水后若不及时、正确处理,患外耳道炎的概率会显著提高。

耳朵进水后,很多人会用力拍打耳朵或者用尖锐的物品去掏,这样做不仅无法将水排出,反而可能加重对耳朵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先轻轻将进水的耳朵朝下,单脚跳动,利用重力让水流出来;如果水没有完全排出,可以用干净的棉球轻轻吸干耳道口的水分。
减少掏耳行为
很多人都有挖耳朵的习惯,总觉得不挖一挖,耳朵里就“不干净”。这种看似“爱干净”的行为,其实对耳朵伤害极大。
耳道内的皮肤非常娇嫩,用硬物去掏耳朵,很容易划伤皮肤,导致外耳道感染。
其实,我们的耳道本身是有自洁功能的,耳垢会随着我们的日常活动,比如咀嚼、说话等,自然排出体外。所以,我们不需要频繁挖耳朵。如果觉得耳朵痒,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耳道口,但不要深入耳道内部。
防止噪声
噪声,是听力下降的主要因素。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的噪声环境中,耳朵内的毛细胞会因为过度刺激而受损甚至死亡,而这些毛细胞一旦受损就无法再生,听力也会随之下降。一开始可能只是偶尔出现耳鸣、听不清别人说话的情况,但长此以往,听力下降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导致失聪。

当我们身处噪声环境时,我们可以用手捂住耳朵,同时张大嘴巴,调节耳部内外的压力;如果需要长时间待在噪声环境中,可以佩戴专业的降噪耳机,它能有效降低外界噪音的干扰,保护我们的听力。
正确擤鼻涕
擤鼻涕,这个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如果方法不对,也会对耳朵造成伤害。

当我们用力擤鼻涕时,鼻腔内的压力会突然增大,细菌和分泌物可能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中耳炎不仅会导致耳朵疼痛、流脓,还会影响听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听力永久性下降。
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先压住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然后再换另一侧,两边交替进行,避免两侧同时用力。如果鼻涕比较浓稠,不容易擤出,可以先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稀释鼻涕后再擤。
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声音的窗口,很多听力损伤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造成的。小爱提醒大家要重视耳部保养,用科学的方法,守护我们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