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乌冲突看战争与听力学的起源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2-03-02 9:59:56
*
浏览
:
248
近日,俄乌冲突骤然加剧。军事动荡下,刺耳的军事噪声离士兵和民众很近。战争残酷,伤害巨大。无论士兵还是民众,罹患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可能性增加。

二战推动美国听力学发展,在15世纪,人类战争进入热兵器时代,火药的使用不可避免带来爆震性听力损失;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挂在耳朵边缘的壶状、烟斗状、喇叭状的集声器;19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助听器问世。但至此,依旧没有出现完整的听力学体系。
拿着喇叭形助听器的梅隆夫人,直到20世纪50年代,二战造成了大量军人的听力损失。此时,美国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医学技术,可以来解决军人的听力损失。「听力师」这一概念也在二战后同期产生,指为帮助因战争而听力遭受损伤的军人,提供必要的诊断与复健服务。
关于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在战争中,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更多来源于:包括枪炮武器的爆震声,发动机的机械声,军舰汽笛声,电机及通信设备声
各种枪械的噪声等级,等通过对美国、韩国、伊朗等国军事噪声引起的噪声性耳聋相关病例进行调查,得出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率:陆军为50%、空军为 42%、海军为37%的结论。
据调查在我国服役两年以上的高炮兵听力损失率已达到48.3%,而噪声性耳聋在我国炮兵、装甲兵、舰艇部队中发病率分别为37.5%、30.6%、23.5%。可见军事噪声具有波及范围广、发病率高、危害力强的特点。
我国听力学发展始于80年代,同样,二战也促进了听力学教育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首。又过了一二十年,听力学教育才进入中国。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高,带来了科技创新与中外交流合作。此时,听力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听力学的专业化发展催生了听力学教育。1996年,由国家教委和澳大利亚援外局批准的“中澳听力学教育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由此开始了我国正规的听力学教育培训之路。
听力学人才始终排在世界各国稀缺人才榜首。专家预测,近年来,我国需要7万名助听器验配师,近10万家医疗卫生机构至少需要4万名听力师,两者相加至少需要11万名听力学人才。
21世纪初,中国听力学行业迅速发展,国内多家高校开设了听力学人才课程,新生儿听力筛查也正式被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但相较于欧美国家,以及面对目前老龄化、听障人口数量庞大的现状,我国听力学人才仍远不足以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