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听力学院 > “原始”助听器长什么样子?聊一聊助听器的发展

“原始”助听器长什么样子?聊一聊助听器的发展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5-01-09 13:08:24 * 浏览 : 27

你知道最初的助听器长什么样子吗?

从最初的简单集声装置到如今的全数字助听器,助听器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时代,每个时代都带来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和外观改进。那助听器的发展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革呢?今天小爱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助听器的发展历程,看一看不同时期的助听器都有着怎样的“面容”。

原始集声时代

1650年-1673年

碳元素助听装置时代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真空电子管时代

1920年至1940年

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时代

1950年至1980年

数字时代

1990年至今

原始集声时代(1650年-1673年)

其实早在我们有语言交流的时候,就已经衍生出了助听需求,听声费力的时候,人们会将手掌放置在耳后,这个简单的动作颇有成效,可以让声音在中高频区可以增强5~10dB。基于这个原理,最初的集声装置应运而生。


这些装置包括动物的角、打通的海贝壳以及各种形状和大小的耳喇叭、讲话筒、耳盂和号角等。这些简单的集声器能够将声音收集并传入使用者的耳内,标志着助听器发展的起点。

贝多芬的耳喇叭

碳元素助听装置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你可能不知道,电话发明之父贝尔还发明了助听器,并改进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


1876年,执着于制造电助听器的贝尔误打误撞发明了电话,1892年,贝尔申请了第一个电话型的电动助听器专利。它是一种电话形式的电子助听器,标志着电学放大原理在助听器中的应用。这种助听器由碳麦克风、耳机、电池、电线和其它部件组装而成。频率范围为1000-1800Hz,增益为10-15dB。它利用碳颗粒的电阻变化来放大声音,但采用炭精传声器的助听器,增益较小。且体积过大,只能放在桌子上使用。

1892年,第一个电话型助听器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有了一个猜测:如果一个麦克风和受话器配对可以增加声级,那第二个配对也可以合理的增加声级。接着,1899年出现了第一个碳元素放大器,碳元素放大器包括线圈、线圈振动膜,振动膜能通过炭球移动来产生一个更大的波动电流。这种依靠增加传声器的个数来增加音量的方式,使得助听器的噪声、失真等问题尤其突出,另外,碳精式助听器还易受湿度影响。前边的设想也为以后助听器在声音的不同频率上放大不同量打下了基础,之后,第一台可以佩戴在身上的电子助听器面世了。

但它依然有噪音大、增益小的问题,并且,据说这款助听器售价(400美元)可与3辆蒸汽动力小轿车的总价持平。1902年有了第一个可佩戴的人工听觉装置碳元素助听器模型。

1920 年代后期的炭精助听器

真空电子管时代(1920年至1940年)

真空电子管的问世为助听器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革新。到了1920年,当真空电子放大器技术被引入助听器时,其增益与清晰度均实现了显著提升。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助听器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分贝增益水平(具备70分贝的增益能力,并能输出高达130dB SPL的声音),极大地扩展了助听器可辅助的听力损失范围。

但是,这一时期的助听器依赖于复杂的双重电源系统来驱动真空管工作,包括加热灯丝释放电子和驱动电子穿越栅极到达阳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便携性和易用性。

1940年代初期的真空管助听器

随着时代的演进,汞电池逐渐取代了锌电池,显著地减小了电池的体积,从而实现了电池与助听器的整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技术的涌现,如印刷电路和陶瓷电容等,进一步推动了一体式助听器体积的大幅缩减,使得助听器变得易于随身携带。与此同时,助听器也逐渐融入了削峰(PC)和自动增益控制(AGC)等技术。

可携带的助听器

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时代1950年至1980年

1938年,小型真空管与小型晶体喇叭的技术突破为助听器的小型化和便携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兴起,一些制造商开始尝试在助听器的电子管电路中加入半导体元件,以期进一步缩小助听器的体积。

1954年,一款创新的眼镜式助听器面世,它将接收器与麦克风分别巧妙地安装在眼镜的两侧腿上,助听器通过变身实现了“隐形”。紧接着,眼镜式助听器的机身被整合到单眼镜腿上,实现了双耳佩戴的可能。


在1956年,耳背式助听器出现了,除了体积小的优势外,其性能也超过了眼镜式和盒式助听器,一度成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助听器。1964年,集成电路助听器也被研发上市,其体积更小、耗电量更低、稳定性更高。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新型陶瓷传声器与驻极体传声器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助听器的性能。同时,电容的发明以及集成电路的发展也推动了助听器的小型化进程,降低了其耗电量并提高了稳定性。这些技术创新使得助听器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从耳内式、耳道式到完全耳道式,助听器在外观上逐渐实现了近乎隐形的突破。

数字时代(1990年至今)

进入数字时代后,助听器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飞跃。1996年,全数字助听器问世,采用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实现了对声音的实时分析和精细化处理。


这些助听器能够根据环境噪声和反馈啸叫等因素智能地调整增益和频率响应,提供更为清晰和舒适的听觉体验。如今,许多数字助听器【爱可声如意系列助听器】还支持蓝牙连接、远程验配、听歌、接打电话等功能,为听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此外,以红宝石助听器为代表的新一代隐形助听器,不仅体积小巧,芯片技术也更为先进,完成了佩戴和听声体验的多重升级。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助听器的性能不断提升,功能也更加多样化。